大象版五年级下册双向细目表

单元 章节 序号 知识点 页码 检测目标 题型 典型题目
识记 理解 掌握 运用 填空 选择 判断 连线、作图 探究
准备单元 雪地上的“足迹” 准备单元 雪地上的“足迹” 1 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凹陷程度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凹陷程度越大。 3 海绵、铁块、桌子
2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凹陷程度越大;压力越小,凹陷程度越小。 3
3 用控制变量法时,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 3
4 搜集证据的方法有调查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考察法。 3
第一单元 探寻光的路线 1 光从哪里来 5 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作光源。 6
6 光源有两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6
7 光源发光都会消耗一定的能量 7
8 光是一种能量形式,光源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光能来发光。 7
2 光的传播路线 9 影子、手和光源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8
10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9
11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 9
3 光的反射 1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从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 光线图
13 平行光照射到平面镜上,由于镜面光滑平整,所以会沿着同一个向反射出去,这种反射被称为镜面反射。 11
14 一般物体的表面并没有镜面那样光滑平整,光照射在上面时被反射到各个方向,这种反射被称为漫反射。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到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他们在光源的照射下发生了漫反射。 11
4 光线与视觉 15 眼睛是感觉光的器官。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13
16 平面镜能够把其他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保持原有的状态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能借助平面镜看到被遮挡的物体。潜望镜就是这样一种装置。 13
5 阳光里的色彩 17 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15
18 雨过天晴,天空中很多小水珠也能把太阳光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这样就形成了彩虹。 15
19 我们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 15
20 七色是指赤、橙、黄、绿、蓝、靛、紫。 15
第二单元 能量 1 电磁铁 21 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现象。 17
22 由铁芯和缠绕在铁芯上的导电线圈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17
23 电磁铁通电后具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17
24 电可以让用电器工作,说明电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作电能。 18
25 电磁铁通电后产生了磁性,把电能转化为了磁能,就能够把铁质物体吸起来了。 19
26 当电磁铁的导电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当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的导电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19 探究题
2 电动机 27 导电线圈通电后有了磁性,并在磁铁磁力的作用下转动起来,从而将电能转化成了动能。 20
28 电动机通电后转动,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21
29 风能就是空气的动能。 21
3 万能的电 30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形式。除了电能和磁能,还有声能、光能、热能、动能。 22
31 用电器可以把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电能是最方便的能量形式之一。 22
32 在电路中使用电能进行工作的装置叫用电器(简称电器)。如电灯、电视、电风扇等。 22
33 用电器在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例如,电炉把电能转比为热能;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等。 22
4 电从哪里来 34 发电厂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工厂。 25
35 发电机: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25
36 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5
5 能量大转盘 37 能量无处不在。太阳不停地散发着光能和热能,生物体内有化学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26
38 如果没有能量,世界就不会运转,生命也不复存。 26
39 可燃冰和干热岩是新能源。 27
40 伴随着物体的运动、生物的活动、物质的变化、机器的运转,能量也在不断地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7
41 干热岩是指一种不含或含少量水或蒸汽的热岩体。埋藏于地下2000~6000米的深处,温度为150~650℃。 27
42 我国干热岩蕴藏的热能十分丰富,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总量还要多。因此,干热岩发电的潜力巨大。 27
第三单元 转动的地球 1 昼夜交替 43 托勒密是古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29
44 地球不停地自转,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 30
45 傅科摆说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的 30
2 谁先看到日出 46 地球不停地自转,我们就像坐在一个巨大的圆形“转椅”上,不同地区的人们看到日出的时间也不同。 32
47 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其他星体(如太阳等)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32
48 北半球的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恒星每天都在围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 32
49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轴——地轴进行自转的,地轴贯穿地球南北两极。而北极星的位置恰好与地轴的北部延长线非常接近,所以看北极星几乎是不动的,而且位于正北方向的天空。 32
50 恒星的位置是不变的,因为地球在自转,所以在地球上看去就像恒星在旋转。 32
3 变化的影长 51 早上和傍晚阳光斜射过来,所以影子长,中午阳光几乎从头顶上直射过来,所以影子很短! 33
52 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上午,阳光照射角度逐渐变大,影长逐渐变短,气温逐渐上升。一般在午后两小时左右气温达到最高。之后随着阳光照射角度持续变小,影长就是逐渐变长,气温开始降低。夜里没有阳光照射,气温继续降低。 34
53 中午时阳光照射角度大,阳光接近直射,光线集中,所以同样的面积接收到的热能更多,物体的温度也就高了。 34
4 四季的变化 54 根据地理位置和日期的不同,中午12点整不一定是正午。 35
55 正午是每天阳光照射角度最大的时刻。 35
56 古人就是通过测量正午时竖直物体的影子所在的方向,来准确测定南北方向的。 36
57 由于磁偏角的存在,指南针所指示的南北并不完全准确。 36
5 四季的成因 58 地球的公转,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37
59 地球公转一圈是一年。 37
60 四季变化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 37
61 地球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公转。 37
62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也在不停地自转。 38
63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的,而是有着约24°的倾斜角。所以,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就像一直斜着身子在旋转。 38
64 由于地轴倾斜,在地球公转一圈的程中,每天正午时地面上的物体影长会不断变化(也就是阳光照射角度不断变化),气温也随着不断变化。冬季物体影长长,气温低,夏季物体影长短,气温高,春秋两季气温适中,从而形成四季交替的现象。 38 四季示意图
第四单元 食物与能量 1 我们需要食物 65 人的生存和活动需要能量。 40
66 每天三餐按3:4:3的比例摄入能量 41
67 当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总和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时,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摄取热量总和大于所需热量总和而且缺乏运动时,人体就会变胖,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均衡饮食特别重要。 41
68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其中前三项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热量,又称产热营养素。 41
69 均衡膳食首先要满足人体对热量的需要,三大产热营养素在总热量中的百分比应当是:蛋白质10%~15%,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5%~65%。 41
2 动物的食物 70 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类型的食物来获取所需的能量。 43
71 根据获取食物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43
3 植物的“食物” 72 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认为植物能从雨水中获得能量。 44
73 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44
74 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发现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能够产生淀粉。 44
75 绿色叶片中有很多小小的“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加工厂”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植物所需要的养分(主要是淀粉)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这样,植物就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并且储存在植物体内。 45 叶片遮光实验
76 淀粉遇到碘会变成蓝色。 45
77 植物还需要从土壤中获取无机盐等养分,所以农民常常为作物补充含氮、磷、钾等元素的养料来帮助作物更好地生长。 45
4 食物链 78 食物链通常都是从植物开始,以动物结束的。能量从植物转移到动物身上。 46
79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像链条一样,把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 46
80 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条关系就是食物链。 46
81 食物链代表了能量的传递路线。 46
82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也很复杂。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47 食物链图
83 植物自己可以制造“食物”,是食物链的源头,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各种动物都要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它们是各级“消费者”。 47
84 生物界还生活着专门吃动植物遗体的“腐食性动物”,以及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可以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将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也将崩溃。 47
5 生态平衡 85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48
86 如果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叫作生态平衡。生物的物种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49
87 水草通过阳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为小鱼制造了氧气和食物。微生物可以分解小鱼的粪便给水草提供肥料,所以说生态瓶里的能量是可以流动的。 50 生态瓶
88 生态瓶里的生物有完整的食物链,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食物。 50
第五单元 大自然里的老师 1 苍耳的启示 89 仿生学是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并根据其中的原理发明出新的设备工具和技术的学科。 52
90 模仿苍耳子发明尼龙搭扣是人类发明史上一个典型的仿生学案例。事实上,很多发明都可以从大自然中找到原型。 53
91 研究并模仿各种生物的形态功能、结构等特征进行设计和发明,是常见的仿生学思路。 53
2 鸟和飞机 92 达芬奇设计了“扑翼飞行器”。 54
93 奥托•李林塔尔发现鸟类弧形翅膀在飞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4
94 1901年,莱特兄弟为了实验和改进机翼,建造了风洞。 54
95 1903年,他们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带发动机的“飞行者一号”。 54
96 仿生学不仅以生物的形状、功能和结构等特征为模仿对象,还需要研究它们的原理,从而为工程技术提供更有价值的设计思想。 55
97 上凸下平的结构可以获得升力(上面流动快,下面流动慢)。 55
3 空投包的仿生原型 98 科学家们往往并不能直接从大自然中找到可以仿效的解决方案,他们首先需要观察,找到自己需要的生物原型,接着研究这种动物或者植物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57
4 防震原理研究 99 降落伞、气球缓冲器、椰子保护缓冲器 58 探究题
5 我们的空投包 100 空投包能否顺利着陆 61
反思单元 仰望星空的人 反思单元 仰望星空的人 101 古希腊科学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了最早的日心说。 62
102 天文学家托勒密完善了地心说。 63
103 哥白尼再一次提倡日心说。 63
104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发现木星和地球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卫星。 63
105 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用量日仪最终证明了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 63
106 在可观测的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也可能在1000亿个以上。 63
107 观察和计算是科学家搜集证据的重要手段。 62
108 假说需要事实证据的支持。 62
109 能够准确地进行预测是科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62
110 先进的观测工具为获取新证据提供重要帮助。 63
111 科学学说的成立需要事实证据的支持。 63
112 科学学说的发展变化是以事实证据为前提的。 63